张秀婵:巧手张秀婵

  • 发布时间:04-12 18:12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张秀婵 1931年生,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人,民间艺术家,民间刺绣工艺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


    编者话:她年过八旬,目不识丁,却从未间断艺术的创作,她拥有剪纸、刺绣、面塑“三绝活儿”被人们尊称为“三菊花儿”,她的作品屡次在全省全国获奖,她本人也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在定襄县宏道镇阁街村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张秀婵,目不识丁的她却心灵手巧,拥有剪纸、刺绣、面塑“三绝活儿”,被人们尊称为“三菊花儿”。她依靠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劳动变为艺术,把生活当作情趣,而享誉一方。

    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女子一样,张秀婵没有读书的机会,一直在家中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创造着生活的精彩。张秀婵的面塑、刺绣、剪纸均有经典之作。面塑系列有素色面塑中的爬娃子、辩不清、睡娃娃、狮子、老虎、人骑鱼等几十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成为中央美院的教材范例;布老虎刺绣系列有:全老虎帽、全狮子帽、后尾巴老虎、耳枕、围嘴、肚兜等;剪纸代表作品有高跷、挠阁、八音会、戏剧人物等极具地方艺术特色,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

    1989年她的刺绣作品布扎小狮子获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奖。1992年她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1994年,她的面塑作品在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金奖并参加了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1995年她的面塑作品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中获鼓励奖。2000年她的剪纸作品《闹红火》系列在山西省剪纸艺术大赛中获二等奖。2003年获得了忻州市“民间刺绣艺术家”称号。

    张秀婵对创作的要求很高,尤其在面塑方面,她要求自己做出的面塑不能总是一个花样,也正因为这样,她的作品每件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次河边民俗馆为接待外宾,要让她做80个面塑,而且要求不能是人物,这下可让她范了难,苦思冥想之后,她决定把所有的动物包括形形色色的小鸟都捏成面塑,各种姿势、各种神态应有尽有,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这一批面塑也深受外宾的喜欢。

    按照定襄的风俗,男女两家定亲时,男方家就要送女方家二斤白面蒸的大鱼。新娘子出门时,娘家陪嫁的一对大花馍,称为“宫食儿”。宫食儿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面塑,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或者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张秀婵说她每次做这些时,都一定不会让每家都一样,不重样。也正因为这样,每到婚丧嫁娶时,村里人也喜欢用张秀婵做的面塑。

    张秀婵从小就喜欢这些手艺活儿,再加上她自幼看着姥姥做面塑,跟着姥姥做,耳濡目染和和对手艺的喜爱,使得她这一生与面塑结缘。那会儿因为年龄小,家里人都不让她捏面塑,她便自己和泥做,捏好后,摆在窗台下,自己是越看越喜欢,自己学着玩,慢慢的姥姥看着喜欢,便也让她开始学着做面塑了,从做面塑开始又学习了刺绣和剪纸,张秀婵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做这的。

     “一辈子就是做这的”也是张秀婵在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今年82岁的她在这一生中从没有停止对这些艺术的创作,她的面塑作品造型生动,粗犷浑厚,韵味古朴,自成一家;刺绣作品配线大胆,色彩浪漫,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剪纸作品信手拈来,心到手到,不拘形式,不落俗套。


    [SITESERVER_PAGE]

    民间剪纸的传播手法大多是相互之间“熏样子”,而张秀婵的剪纸是从来不熏样子的,她是眼到手到,看见什么剪什么,喜欢什么剪什么,她说:那会儿出门后就是看别人有什么好看样子的,回来后赶紧拿着笔画下,然后再剪,有一回看着电视上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剪纸,她当时就找笔画了下来,没有文化的她画出的草稿也只有她自己能看的懂,自己还取笑说这辈子做这些东西,就是费纸和笔。

    由于常年累月的实践,张秀婵的面塑也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并推而广之形成了宏道流派。其主要的特点是生面造型,熟后点染,使其作品表现为原始古朴,区别于定襄城区周围华丽鲜艳的生面花装饰面塑。张秀婵的刺绣在宏道可谓是独占鳌头。扎割砌勾,粘挖推抽,各种风格和技巧相互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她制作的布扎小狮子、老虎、孔雀戏牡丹等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民间美术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人,她的人生却充满了苦难,在38岁时相濡以沫的丈夫离他而去,原本家境殷实的她却遭遇了这样的变故,当时最大的孩子只有15岁,最小的才1岁半,还有90岁的母亲和70岁的婆婆,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人身上。

    因为没有文化,张秀婵把能做的活儿几乎做了个遍,她知道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她养活,每到逢年过节、邻里乡亲婚丧嫁娶时她帮着剪窗花、蒸花馍,在辛勤的劳作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她说每到这时,她也才能感觉到活着的意义。

    张秀婵说那会儿就是自己这些本事,只要有人买咱的作品,咱就拼了命的做。也就这样凭着自己灵巧的双手,她硬是把五个孩子培养成人,现如今82岁高龄的张秀婵独自生活,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依然常为左邻右舍帮忙捏面塑、剪纸、刺绣。闲暇时还在家绣些老虎、狮子、儿童帽等。

    她说现在孩子们都大了,可是自己还是闲不住,总喜欢做些什么,周围的邻居来请教她也总是认真的教,她还朴实的说:自己和邻居搞好关系就全靠这些东西了,谁家要是喜欢,她就帮忙做一些送人家,这一来二送的关系也就处好了,反正对自己来说也不是多么难的事。

    现如今张秀婵的徒弟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络绎不绝,张秀婵同时也很注意对女儿的言传身教,如今五个儿女中的大女儿已将母亲的这些手艺传承了下来,山西省文化厅2009年评为张秀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

    张秀婵的大女儿说:从小见母亲就不停的做这些,还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人,她当时也没觉得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自从母亲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她知道这里有责任,于是便更加努力的向母亲学习,她说她一定争取把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因为母亲没有文化,大女儿从十几岁时跟着学习的同时,还帮母亲收集资料,每当看见报纸和电视出现一些精美的图案时,她总会收集起来带回家里给母亲看,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现在母亲老了,出门参加一些活动时,也总是她陪伴左右,她说只要母亲一个电话,她不论是干嘛,立刻回家陪母亲去参加活动,当我们问及学习这些手艺是自己喜欢还是母亲意愿时她说:当时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做的,一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慢慢的现在也能独立完成作品。

    已经82岁的张秀婵精神矍铄,在她的一生中这些手艺给她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满足,也给她带来了人生的希望。 


    (张倩)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