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兆鹏:路在脚下

  • 发布时间:03-30 15:36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回望自己三十多年的奋斗旅程,坦白地说,支持我不断前行的是不屈的奋起与顽强,而伴随我的却只是那只塞满苦涩而多于甘甜的行囊,但我无怨无悔……

    ——武兆鹏


    武兆鹏:山西神池人,1950年生。一级作曲,现任忻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处级调研员、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忻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忻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忻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对山西晋北道情、北路梆子、二人台、耍孩儿等重要剧种音乐的基础理论多有建树。代表作品有作曲配器的戏曲声乐作品《神池道情·黄凤兰演唱专辑》、理论专著《晋北道情音乐研究》、《二人台音乐》、《二人台音乐概论》、戏曲文集《菊苑履痕》等。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其辞条被辑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等10多部大型权威人物典籍中。曾被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评为“山西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共忻州市委授予“忻州市委联系的优秀专家”称号。


    —琴缘—


    1950年,武兆鹏出生于素有“道情之乡”之称的神池。他的家乡贯泉村,坐落在神池北山一个三面环水的美丽小山沟,水之灵,地之气,孕育陶冶了这里,他家隔壁周荣、周泉兄弟就是一对灵巧人,不只会做皮匠,还会与木头说话——锯道情”。孩提时,他常趴在周叔的窗台前听着那迷人的琴声,以至忘记了吃饭、睡觉。

    12岁那年,兆鹏再也按捺不住想“锯道情”的欲望,硬是缠着母亲捣了纸巾和了村前的红胶泥捏成二胡的壳,用圪针木做琴杆制成了一把土胡琴,从此,那把“纸巾红胶泥”土胡琴便伴着他走进初中的校园。

    初中3年,武兆鹏碰上了一生的音乐恩师赵荣武。赵老师曾是志愿军战士演出队的板胡手,是晋西北有名的音乐通。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武兆鹏脱颖而出,被选拔到学校民乐队,领到了一把漂亮的“星海牌”红木铜铀二胡。

    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吹落了他的高考梦,二胡便成为他另一个追寻的梦想。学校外废弃的瓦窑就是他练习二胡的“琴房”,天道酬勤,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二胡技术。1970年一个飞金流彩的秋日,武兆鹏跨进了神池县道情剧团的红漆大门,10年的磨砺,捧得全省曲艺调演“优秀二胡演奏奖”,成为了当时神池县二胡演奏的领军人。


    —新天地—


    在音乐艺术上武兆鹏是一个“贪心”的人。在与二胡结缘的同时他爱上作曲。

    还是在上高一的时候,神中歌剧队排演了歌颂“神池二十面镜子”的大型组歌《神池颂》,作曲是赵荣武老师。17岁那年,他作曲的第一首歌《战天又斗地》送到了赵老师桌上。

    高中毕业后,他响锣开排的第一个戏是《白毛女》,由他作曲(道情)、导演并饰演穆仁智。亲手制作的曲子终于在“广阔天地”的大剧场立了起来——他笔下的音符变为了悠扬的歌声。调入县剧团后,是他朝专业作曲攀登的第一站。他一方面参与为上演的道情剧目设计音乐,另一方面则满怀激情地进行着歌曲创作。他作曲的女声独唱《太阳出来红艳艳》被选为送省幻灯片《老年轻》的主题歌,《特大喜讯传下来》等歌曲也广受好评。

    他品尝着音符律动的欢愉,也备感休止符静谧的孤寂。1981年,武兆鹏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理论作曲班脱产深造。3年后又考入4年制的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这一切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0多年来,武兆鹏在音乐的天地中辛勤笔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创作戏曲音乐78部,歌曲500余首,民族管弦乐曲30余首,搜集、整理了《神池道情音乐》、《二人台音乐》、出版了戏曲音乐作品10部,代表作品获新加坡国际“胡姬花奖”艺术大赛金奖,全国优秀歌曲·教案·音乐论文展评优秀作品奖,山西省及共青团山西省委“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等奖项。

    生长在黄土地的武兆鹏,对脚下的土地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感情。他不仅长期从事戏曲音乐的研究,而且对晋北道情、北路梆子、二人台、耍孩儿等重要剧种音乐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晋北道情》、《中国曲艺集成山西卷?晋北说唱道情》、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基础规划研究项目《二人台音乐》等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其作品和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他被业界誉为继武艺民之后,山西道情音乐研究方面的专家。音乐这个儿时的梦想,在他几十载不懈的努力中成了生命的主旋律,人生的新天地。


    —“班主”—


    1983年,正当兆鹏奋力编织艺术创作之梦的时候,机构改革的大潮把他推到了神池县道情剧团团长——一个小剧种小剧团的小“班主”的位置上。

    岁月的风雨已无情地冲刷了这个小剧团昔日的辉煌,临行前,县委书记李枝荣、县长贾文身一字一板地交待:此去不只是领揽,而是要去振兴!

    道情,一个在神池繁衍生息了300年的剧种为何会湮声息鼓?武兆鹏认准了一个道理:振兴剧团必先振奋精神!

    1984年,胡油飘香的时节,点燃了庆祝垛箱的礼炮。这一年,剧团演出纯收入第一次上到7.3万元,比改革前的1983年增长了62%,演职员的平均工资也比上年翻了一番。

    初战告捷。武兆鹏接连甩出了他的“领戏经”,在武兆鹏的“领戏经”里,既有“管理上从严”的要求,又有“思想上抓紧”的内容,还有“生活上关心”的措施。一个老演员的女儿渴望学到一手琵琶技术,他便设法把她送到地区培训……团体的温暖,换来的是演职员“苦煞受死也心甘”的火样的工作热情。

    这个曾一度跌入低谷的小剧种小剧团异军突起了!

    1990年12月2日,一个流光溢彩的日子。武兆鹏作为全国基层先进剧团的代表,荣幸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经验交流会,神池剧团的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一书中赞扬:“山西省神池县道情剧团地处晋西北偏远山区,全县只有11万人口,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可是道情剧团却在这里扎下了深根……该团以科学管理呈现的综合效益,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以艰苦奋斗生气勃勃地立足于贫困山区的成功尝试,都使人格外注目。我曾经想,这个县的剧团都能办好,就没有办不好的剧团。”王文章称誉武兆鹏是一个为“献身艺术管理事业的拼命三郎”。武兆鹏这个山区小县的剧团“班主”,凭借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再次创造了人生的精彩。

    由于他优秀的专业素质,1994年在全区选拔北路梆子剧团的领导中,武兆鹏脱颖而出,担任了忻州地区北路梆子青年团团长。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视察神池道情剧团时留影


    —文学梦—


    武兆鹏以音乐闻名,以管理而见长,但对文学的爱好始终伴随着他。特别是近年来连续推出的两部系列游记散文《纵横彩云南》、《新马纪行》表现不俗。作家张玉良先生曾热情撰文评论兆鹏的散文“……才情横溢,文采飞扬,写得相当漂亮”,“读了兆鹏的散文,我想,他本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戏曲人才,后来又专攻音乐,发表了许多音乐论文,想不到涉足文学领域,竟也如此出手不凡,实在难能可贵!”

    提起自己对文学的钟爱,兆鹏说这首先得益于母亲那润物细无声的“学前文化”。儿时村上的冬夜总是那么寒冷而漫长,他和妹妹就是在母亲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入睡的。

    上学了,天地宽了,有文学真本实事的老师自然就多了。他的老师李贵元就是一个爱文学、善写作,口才又极好的人。李老师常常教导学生将课本上、范文里写景、描写心理的优美段子摘出来,记在本子上背诵,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至今。

    他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畅漾,创作的小戏曲《小团圆》被收入《全省业余小戏创作选》,并获全区业余小戏调演剧本创作奖。随后,他与人合作的曲艺《续范亭飞马报军情》以及一批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晋阳文艺》等报刊上。小喜剧《飞来的姨妈》荣获山西省首届“群艺奖”,而报告文学《银针恋情》则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

    1996年,武兆鹏的音乐论著《晋北道情音乐研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是晋北道情诞生800多年来,第一部全面论述该剧种音乐形态的专著。因此,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李秉衡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看重兆鹏的《研究》,不只是因为他在音乐理论上的建树,还因文字上的功力和文学上的才华,这是一般音乐人很难企及的!”


    —赤子情—


    1999年武兆鹏到了市文联的领导岗位上,岗位变了但他对音乐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变。

    他在潜心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以极大热情投身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

    他担任忻州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客座教授,讲授的《地方戏曲》、《调式调性分析》、《小型乐队编配》等课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以至在每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辅导中,上门求教的学子应接不暇。他还先后五年为忻州一中的学生讲授《音乐欣赏》课程,这虽然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但他乐在其中。

    武兆鹏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总是不断在新的领域探索和追求。这些年城区举办的许多重大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少不了武兆鹏的参加,他以满腔的赤子情怀,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他策划导演的“忻州见义勇为文艺晚会”、“百花迎春文艺晚会”、“五福忻州(芦芽杯)旅游文艺晚会”等主题晚会,都在我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09年“五福忻州(芦芽杯)旅游文艺晚会”赴静乐排练器乐合奏《芦芽春晓》时,担任总导演的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排练场……但这场晚会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从家乡的小山村出发,一路走来,武兆鹏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人生的精彩。他信奉的格言是“打开锈锁,是钥匙的光荣;钥匙折断或撤去,是钥匙的耻辱”。他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路就在脚下,他将继续努力前行。(董静清)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