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李素兰撑起家里一片天

  • 发布时间:03-31 16:54
  • 新闻来源:忻州广播电视网
  • 责任编辑:王婧

    李素兰给丈夫进行按摩


    21 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李素兰一家的宁静,车祸致使丈夫赵建文高位截瘫,全身只有脑袋和双手可以活动。那一年,李素兰25 岁……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聪明伶俐的女儿,还有躺在病床上的丈夫,李素兰决定,再难也得走下去,这个家不能没有她。

    为了孩子们的学费、丈夫的医药费和全家人的生活,21 年来,李素兰四处奔波、昼夜劳作,吃尽了苦头。但生活的压力和孤独的困惑并没有吓倒这个瘦弱的女子。笔者在忻州市忻府区北义井乡北湖村见到李素兰时,她刚从田里劳作回来。


    “他陪伴着,我就是幸福的。”


    当年为了能让丈夫接受更好的治疗,李素兰带着丈夫寻遍了太原的医院,得知家里已经债台高筑的丈夫赵建文说什么也不愿意继续治疗了。数月后回到家,寄养在公婆家两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看着李素兰和丈夫满脸的陌生,这让李素兰心酸不已。

    既要亲手带孩子,又得赚钱养家,李素兰每天天黑就起床,两个孩子和丈夫的吃喝拉撒,样样都需要她亲力亲为。每天还为丈夫做按摩、插尿管、排大便、量体温,定期给丈夫洗澡、理发。不论有多苦,她从不在丈夫面前抱怨,反而经常为丈夫解心结,鼓励他要好好的活着。

    “我一直相信,有一天他会好起来,尽管21 年后的今天他还躺在床上。”为了能让丈夫出去晒晒太阳、跟街坊邻居聊聊天、解解闷,李素兰节衣缩食买了辆轮椅,经过对靠背的改装,赵建文终于能在特制的轮椅上“坐”了起来。李素兰说:“丈夫能陪伴着自己,我就是幸福的。”


    “为了生计,她干活儿不分昼夜。”


    慢慢地,孩子们都长大上学了,李素兰也腾出了时间干劳力。为了不误照看丈夫,1997 年,她办起了制蜡小作坊。从进货、制作到销售全靠她一个人,拉运原料的货运车只能将货卸在巷子口,最轻的石蜡一块也有三十多斤,都是李素兰一块一块搬到院子里。制作蜡烛都是用土方法,熬蜡水、浇筑、定型、包蜡,每道工序都是李素兰手工完成。

    躺在床上的赵建文说:“做蜡那几年,老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是个苦力活,她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肥大,像个男人的手。”说着,李素兰不好意思地将手放在了衣兜里。就在作坊刚有了效益时,李素兰的父母都病倒了,父亲得了食道癌、母亲得了肺病。她是家里的独女,照看父母的重担也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

    懂事的女儿刚刚初中毕业,执意辍学要出去打工,替母亲分忧解愁。李素兰叹了口气说:“现在最遗憾的就是耽误了女儿的学业。”


    “她是父母的好女儿,公婆的好媳妇。”


    虽然家里有干不完的活儿,但在父母生病后的6 年多时间里,为父母送饭、洗涮、整理家务、买药看病,她从没间断过。每天太多的活儿干不过来,李素兰就从晚上仅休息的3 个多小时中挤时间,父亲一度心疼女儿,焦虑到失明。

    2004 年,父母相继离开了她。还没有从失去父母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李素兰不得不继续埋头苦干。“总觉得,这个家太需要自己了,经常默默为自己打气,一定不能垮掉。”谁知,祸不单行,年迈的公婆也常年身体不好,失去了劳动能力,公婆家农田里的活儿也落在了李素兰身上。每年到收割玉米的时候,李素兰提前帮同村有三轮车的人家掰玉米,等她收割的时候,好让别人家帮她一起扛袋子、拉运玉米。在家里,为公婆做饭、洗衣服也成了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

    赵建文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个好老婆,我成了这样子,她还得替我向父母尽孝心,这么多年来,她都没有跟我爹妈红过脸。”生活的重担太大了,压得李素兰直不起腰来。赵建文心疼地说:“因为经常干重活儿,她背上的脊椎都变形了,经常疼得直叫唤,都没时间去医院检查治疗。”

    近几年,照明蜡烛需求量不断减少,原料成本不断增加,李素兰实在无力扩大生产,只能关闭作坊。2012 年,她又向村里申请,承包了春浇水井。每年春天拴线、接管道、修理线路、管理闸箱,这些都是男人干的活儿,她件件干得像模像样。李素兰说:“夫妻俩谁身体好就多干点儿,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莫大的幸福。”躺在床上的赵建文用双手捂住了泛着泪花的双眼……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多面指挥的音乐人生

他是山西省著名的作曲家,作品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群星奖、电视飞天奖等十三项国家奖、二百余项省级奖。代表作有: 交响序曲《泱泱晋风》;民族管弦乐曲《雁门雄风》;新民乐《塞北风情》、《西部情歌》;歌曲《大塞北》、《梨园赋》、《跤乡情歌》;戏曲音乐《琴笳赋》、《杀庙》、《四郎探母》、《李林》……

山西新闻网  04-10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