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征文丨获奖作品】散文类 绿色追梦人

  • 发布时间:08-15 10:06
  • 新闻来源:忻州广播电视网
  • 责任编辑:张晋荣

    今天,我们站在偏关县柏杨岭山上,会看到一座座烽火台下,蜿蜒的长城两侧,几十万亩翠绿色的油松与片片白云为伴。禁不住会想到一位三十多年如一日,栉风沐雨的育林人——偏关县原林业局局长胡学文。胡学文,太原清徐人,1950年毕业于山西公校,分配到偏关工作。谁能想到这里成为他实现远大理想的地方。1972年初春,黄土高原的朔风呼呼作响,胡学文来到距离县城45公里的柏杨岭国营林场,他望着万亩荒山、荒坡,心中忐忑不安。如此多的宜林地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带着这个问题,他翻山越岭,深入附近山村,坐在农家炕头,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了解到明朝时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此地又叫柏杨岭,他的心又动了,他再次产生了种植针叶林的想法。可是遭到大部分林场职工的反对,因为1958年,他雇上骆驼从宁武深山里驮上油松幼苗,历时五六天,驮回来栽在园林里,可是苗枯了,他的实验失败了。1962年,他又在青杨岭进行了直播,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之鸟害鼠害病害,再次失败了。至此,人们认为在偏关栽针叶松无望了。这次面对人们的反对,他坚决地说:“不打破禁区,决不罢休!”几句话犹如重锤撞击着人们的心房。为了说服大家,找到科学的种植方法,他翻阅了有关油松种植的大量资料,还到毗邻的朔县薛家庄林场取经。1973年,林场在胡学文的倡导下,开始进行旱地育苗的试验。他们先后采用温室大棚和容器育苗法,但均以失败告终。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我们不知道他失败过多少次,也无法了解他失败时的苦闷与彷徨。说起当年的事,他说:失败了我也睡不着,晚上就在门口围着这棵柏树转,边转边想:柏杨岭这个古老的地名不是给我们传递着古老的信息吗?难道是我们的祖先用这个地名仅仅是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我一直不肯放弃,只要看到这棵树,我就有了信心,因为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执着感动了林场所有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果终归有志者。1976年春,胡学文采用“雪藏法”育苗试验,成功了!这在偏关营林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到1978年,林场栽油松六千多亩。1978年《林业科技通讯》刊登了他撰写的《旱地油松雪藏法育苗经验》,《油松旱地育苗技术》1979年在《忻州地区林业科技》刊登,《山西省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内中华鼢鼠生活习性及其防治的研究》1988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的成熟,使得油松的种植在全县推广。现在柏杨岭、南堡子山上几十万亩松树长得郁郁葱葱,外地来此参观者无不为之震撼。南堡子山村里的老人们一说起这松树,都会说:“山上的树再多,也没有老胡的脚印多”。确实,老胡从年轻时来到偏关,一直倾心于造林事业,山变绿了,而他的头发一天天白了。

    今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胡学文同志从条件优越的太原清徐来到环境恶劣的偏关,几十年不挪窝,像他栽种下的树一样,扎根偏关,奉献一生,这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这条信念,在无数响亮的信条中显得最不起眼,但是就是凭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信念,他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多年。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学习胡学文这种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这种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张俊杰,偏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我的入党故事】侯东升:爱家乡 回家乡 建家乡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用“我的入党故事”,共同追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历程,书写时代华章。

黄河新闻网  08-13 12:08


【晋欢颜】永和县:瓜甜人更甜 板栗南瓜成为增收“香饽饽”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黄河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围绕山西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反映山西各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定格三晋大地全面小康“晋欢颜”。

黄河新闻网  08-13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