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湾

  • 发布时间:01-01 17:14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 阅读次数:

    老牛湾,在偏关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历史灿烂的山区小县。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属晋,春秋、战国时代为少数民族林胡与中原政权的冲突之地,“赵武灵王破娄烦、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秦汉属雁门郡。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五代北汉天会元年(公元957年)升寨为关。因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北宋初,随幽云十六州被割让于辽。明朝,这里演变为与瓦剌对峙的最前沿,和雁门关、宁武关并称为内长城上的外三关,“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置偏关县。

    在长达二千余年的漫漫历史中,在这块土地上,各种文化相互浸润、濡染,现代意识不断冲击、渗透,形成了偏关独特的旅游文化:以峡谷风情为主的黄河文化,以长城古堡为主的边塞文化,以寺庙古建为主的佛教文化,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主的绿色文化。于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涌到偏关,品读山水关,探幽访胜,临风怀古,寻找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惬意。偏关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真正使偏关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跨上骏马名扬四海的,是老牛湾。

    有一个代代相传的美丽故事,诠释着老牛湾的前世今生。太上老君看到华夏大地被太阳炙烤,民不聊生,就派胯下神牛深夜下凡犁河,想把天际甘霖洒入河中润泽四方,并嘱咐神牛一定要赶在天明前完成任务返回天庭。这神牛牢记法旨,低头伸脖,浑身使劲,一步一个脚印,奋力耕耘。偶一抬头,忽见前方亮光闪烁,以为黎明将至。诚实的神牛深知有违老君重托,长叹一声,沉睡于此。现在从空中鸟瞰,黄土高原伸到黄河中的两块丘陵,恰似牛的两只巨形犄角,老牛湾由此得名。亮光闪烁的地方,是万家寨的明灯山。在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珍贵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彪悍的游牧文明与恬淡的农耕文明相互融合,原生态的历史风貌与浓郁的现代气息相映成趣。

    这里是作家艺术家采风的芳草地,一草一木都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这里是专家学者破译天地间秘密的活现场,一砖一瓦都能触摸到历史的心跳。这里是中外游客的大本营,一山一水都能勾起他们的乡土情结,满足他们行走在天地间蓬勃的生命欲望。

    怪不得,2010年6月,由《山西晚报》等四家省级媒体共同举办的“游山西不能不去的十个地方”活动,老牛湾榜上有名。

    还是让我们走近老牛湾,揭去罩在她头上的神秘面纱,看一看她千百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真实模样吧!

    黄河与长城在这里握手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穿越青海、宁夏、甘肃,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喇嘛湾急转直下流入山西,老牛湾是山西省第一个张开双臂迎接母亲河的村。

    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明代万里长城起于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鸭绿江,绵延东来,经阳高、应县、右玉、平鲁,逶迤西行至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与内长城交汇后,继续穿越崇山峻岭向西飞奔,过好汉山堡、老营堡、水泉堡、寺埝堡、黄龙池堡、滑石涧堡,抵达老牛湾。

    1998年,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和水利枢纽成功实现黄河截流。截流后的黄河,水面一下子开阔,水位大幅度上升,黄河河道形成全长八十公里的晋蒙大峡谷。老牛湾西北南全部被黄河水包围,只留东部连缀着黄土高原。这样,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老牛湾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同时形成“碧水依古堡,缠绵将沉醉,长龙饮深涧,蓄势欲飞腾”的壮丽风景。冬春之际,“野渡无人舟自横”,人们可以踩着几丈厚的冰层来往于晋蒙之间。夏秋季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泛舟小三峡,望两岸壁立千仞,峭如斧削。站立船上,仰观万里长城,犹如一条玉带时隐时现缠绕于连绵起伏的高原丘陵之巅。俯看黄河峡谷,水面掀起一道一道的巨浪,追随你的快意人生。

    古堡——渡口

    老牛湾,其实是一座明代古堡。《山西通志》载:“老牛湾,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延之”。至今,残存的瓮城外面,明崇祯年间竖起的筑堡碑,仍然迎风挺立,准确地诉说着老牛湾作为明代战略要塞的紧张与辉煌。

    如今,经过近五百年的风侵雨蚀,老牛湾堡墙体坍塌了,瓮城沉陷了,但整个古堡的轮廊还在。尤其是北墙,保存之完好,建筑工艺之精湛,令人称奇。堡门的残缺之美,仍然能给游人带来震憾,激起他们对那个战旗飘荡、铁马金戈时代的怀想。

    堡内西侧,座南朝北,有一座戏台。站在戏台上极目远眺,黄河水波荡漾,西依鄂尔多斯,东偎黄土高原。寺庙与戏台相对而建,是晋西北特有的建筑习惯,已定格为一种文化。显然,唱戏的目的,已远不是娱乐和审美,而是乞雨。在十年九旱的晋西北,哪个村子没有唱“旱戏”的舞台?如今,戏台寺庙都已修葺一新,等待游客唱出心中欢畅的歌,等待游客许下美丽的愿。

    老牛湾堡里面,刁斗、下马石、旗杆石等明代军事设施保存完好。明代的古堡,偏关有20多个,但没有哪个堡的军事功能能像老牛湾这样明显。

    清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史上又一个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新时代。老牛湾一下子失去了军事要塞的地位。但她又有一个新的角色在等待着她。那就是,西北与华北商业贸易的黄金水道——黄河,正等着她去充当渡口。于是,华北的盐、茶叶、丝绸,源源不断地从老牛湾的船上输送到西北;西北的皮毛、马匹,也经老牛湾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华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百年来,河路汉的双脚,在黄河河道和老牛湾堡之间,踏出一条一条清晰的道路。

    清朝中后叶,走西口的大潮席卷着整个晋西北。一批又一批偏关人,背井离乡到更北的广袤大地寻找温饱和创业机会。偏关人走西口,旱路走老牛湾以东十公里处的滑石堡,过了滑石堡,再往北走,就到了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绥远一带了。水路,则挤在老牛湾渡口边的石窑洞里,等待搭乘商船溯黄河北上,到水草丰美的河套一带。走西口人悲惨的遭遇、炽热的爱情,催生出情浓意真的民歌,在老牛湾黄河畔久久飘荡。唱民歌,已成为老牛湾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无事不歌,无歌不行。今天,偏关民歌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中外专家学者和演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石头民俗博物馆

    整个老牛湾村,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堡倚石嵌,石偎堡活,堡石相衔,石堡共生。村在堡周,靠堡而建,堡村一体。这样,整体上结构方正,纵横交错,浑然一体。一处又一处石头四合院落,乍看是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细细端详,却组成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略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体现出和谐、融合的理念。石院石窑石板炕,石碾石磨石砌墙,石仓石圈石街巷,石桌石凳石广场。就连前面提到的寺庙与戏台中间的供人祭祀和看戏的小广场,也是一块平平整整的大石头。有石必有景,有景必有石,随便哪个角度,一举相机,“咔嚓”一声,就是一幅摇曳多姿的好照片。

    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这是老牛湾斩不断的根,割不断的筋。没有这一盘整石,老牛湾就成了一盘死棋。不管是谁,只要走进这些石头自然铺就的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光滑得发亮的青石板,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往事,就会发出许多深长的遐思。

    还是让古堡中的石碑来说话吧。老牛湾堡内究竟有多少通石碑,恐怕谁也说不清,农户的猪圈、羊栏、厕所,一眼望去,一脚踏去,一手摸去,准有一行一行的字镌刻在石头上面。现在竖立在堡中央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分别刻的碑,内容包括集资修庙、德泽后世之类,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富裕、安定的渴望。

    还有一通特殊的碑。只有碑文“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几个字,既无落款,也无立碑时间。哪个四公主?为什么立这样的碑?里面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些疑问,充溢在每个人的心中,挥之不去,恐怕要真的成为千古谜团了。

    这些石头,是明朝军事要塞的亲历者,是清朝水旱码头的见证者,也是民国西口古渡的目睹者。当这一切繁忙的交替渐渐褪去化作云烟消散在黄河上空的时候,老牛湾村民——戍边将士的后代,过起了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如静默的石头。新世纪初,旅游开发的号角吹醒了沉睡的老牛湾,老牛湾潜在的旅游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村民们审时度势,搬出十几代人住过的古堡石窑洞,在村西黄土坡上砌石起窑,开设了形形色色的旅店、客栈、饭馆、酒吧,接待一拨一拨的游客。在石窑中,游客夏秋沉浸自然的凉爽,冬春享受土炕的温暖,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你说,一块一块的石头,是不是老牛湾的筋骨?

    2009年秋,忻州市老牛湾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标志着老牛湾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走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序开发、有效管理的轨道。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个全新的老牛湾,一定会以惊艳之美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山西省旅游业的新名片!(李爱民)

分享到:

相关新闻